『流轉新境』 描繪台灣水彩的內在風景
水彩源自西方,日治時期引進台灣,自石川欽一郎帶動風土民情寫生,描繪在地風景的題材成為台灣水彩畫的題材大宗。台灣氣候潮濕多雨,氣候多變,水彩特性強調流動、透明,是詮釋自然瞬息萬變之美最好的創作媒材,深具難以取代的美學原意。由於使用上的方便性,水彩之於其他創作方式更為普及,在美術教育及藝壇初期擁有高度的活力表現。而後無論是市場需求或是主流驅使,水彩逐漸式微,在藝術發展的過程中退居次要,水彩畫彷彿是藝術潮流中的「在野」閒情雅緻之作。而在台灣美術史的幾次浪潮中,水彩畫是如何表現藝術家所觀察到的環境?如何體現時局變動?作品又是如何反映藝術家的心景變化?水彩如何才能打破困境,走出自己獨特的一條路徑?
水彩繪畫的特性,在於水的流動性以及筆韻的運用,都高度仰賴藝術家對技巧的熟稔度,易學難精。同時也因為媒材的特性,水彩繪畫似乎更貼近藝術家生活型態或情感的描繪,建立在一種極為個人的狀態回應上。
展名《流轉》,除取媒材特性之外,也強調歷史回顧反思的意味。今日我們是否可能藉此反芻水彩發展的過往,重新探究其本質?藉由展覽觀察的不只是繪畫型態的走向,水與自然環境的呼應,更是藝術家內在風景的體現。藝術家如何在所處的環境下,以水彩創作呼應對時代變動的感受,如何思考外在與內在本質上的相互牽動。而這份以人為本的深刻體悟,也許是這個世代最需要的思考。